2010年4月23日 |
建築特色(節錄自「走進主教座堂看教會歷史」)
節錄自「走進主教座堂看教會歷史」- 夏其龍神父 10/2008
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 哥德式建設 哥德式(Gothic) 教堂在香港不多,在十九世紀興建的,除了聖公會在1847 年完工的聖約翰大教堂外,便是1888 年落成的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哥德式教堂一般有高聳的尖塔,跨張的大門,彩繪的玻璃長窗,置身其中,令人有嚮往天國的虔敬。哥德式建築的雛形起源於中世紀法國巴黎聖達尼(St. Denis) 修道院教堂。這種建築模式,自1144 年起的八百多年間,幾經盛衰的變化。在第十三世紀哥德式建築極盛時期,歐洲各地爭相仿效,曾有輻射形(Rayonnant) ,火燄形(Flamboyant) ,垂直形(Perpendicular) 等的哥德式變化,直至第十五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Baroque) 的建築風格出現,哥德式建築才漸漸被遺棄,甚至被故意摧毀。至第十八世紀羅曼蒂克主義(Romanticism) 出現,人們不再沉溺於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偏好,哥德式的建築概念才再次被重視。 自十六至十九世紀以來,西方殖民主義的興起,使東西方在文化、宗教方面產生密切的聯繫。香港承受了西方殖民主義的影響,故此,它的哥德式教堂都帶著英國的色彩和技術。時至今日興建哥德式教堂已成絕響,但有些地方還在興建未完成的哥德式教堂,其中包括紐約的聖者若翰堂(John the Divine) 和巴塞隆拿的聖家堂(Sagrada Famiglia) 。但是,翻新或復修哥德式教堂的工程到處可見,最近的例子是廣州的石室教堂。 主教座堂是有形可見的建築物,但它代表的教會卻是一個超越形體的信仰團體。對於堂內設有主教座位,它與地方教會的主教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既然主教就是耶穌宗徒的繼承人,所以,主教產堂便標記著一脈相承從宗徒傳下來的基督的教會。 雖然每一座主教座堂的建成都有它地區性的歷史和特殊的建築風格,它卻是普世教會歷史的一卻份。香港天主教主教座堂的外貌、結構、風格、內裡所安置的五十三個聖人、十一位歷史代表人物的畫像、所紀錄的七十一位贊助人及十八個贊助團體,這些一切都以不同形式顯示了整個教堂及教會的歷史。 中世紀的哥德式主教座堂大多以聖母為名。原因是當時的信徒視聖堂為耶穌的身體﹙故教堂的平面圖多呈十字形﹚聖母是耶穌的母親,所以整座聖堂應以聖母為名。香港的主教座堂以聖母為名,亦是同一理由。 香港堅道聖母無染原罪主教座堂有形可見的是一座後期哥德式的聖堂,受十九世紀英國的建築風格所影響。它無形而不能見的有被拆掉及被代替了的部份和它所承載了的整個教會的歷史也就是兩千年來聖人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