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走進主教座堂看教會歷史」- 夏其龍神父 10/2008
中殿的尖塔位於大祭台上方,由四根直徑一米半、高十米的大石柱支撐著。塔頂四壁牆的八面窗,以燈籠式的設計,帶來天然光線,使每一位首次進入這座堂的人,都不期然會抬頭仰視,並欣賞尖塔底部的星狀圓形。
這座聖堂左右兩邊每根石柱與聖堂外支撐著它的飛扶壁連成了十五個可以獨立的框架,排列在一起,座堂的牆壁並不承受屋頂的重量,所以能夠以大型而長長的彩繪玻璃窗作裝飾。於是,以尖拱作基調的哥德式建築,便以彩繪玻璃窗、飛扶壁作為它的特色。尖拱,是由圓拱變化出來的。傳說原是亞拉伯建築的特色,經由商人及旅客將這意念帶到西方,再由西方帶來亞洲地區。圓拱的建築一般在高度上有限制,而建築物越高,承托的牆便要越厚,而且由於牆身是承受屋頂重量的地方,所以不能有太大的窗。從圓拱轉為尖拱,高度上可以進一步發展,但由於尖拱的重量卻落在柱上,所以便產生了要支撐著高柱的飛扶壁。有飛扶壁支撐著。每座壁柱之間便有一隻尖拱形的彩色長窗。每條柱頂便有一個裝飾用的小尖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