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3日 |
建築特色 - 雕像與歷史(節錄自「走進主教座堂看教會歷史」)
節錄自「走進主教座堂看教會歷史」- 夏其龍神父 10/2008
在宗教聚會的地方設置雕像,在西方宗教史上曾是極度爭議的問題。受人質疑的原因是拜偶像的問題。第八世紀聖像之爭中,反對的一方指出:由於任何描繪耶穌的圖像或塑像都是物質,所以只能表達物質,不能代表賦有神性的耶穌,故此反對任何形式的聖像。贊成的一方面指出:既然聖子降生成人,擁有肉軀,反對物質能同時表達神性的可能,便是否定耶穌兼有人性及神性。 在採用聖像與否的爭論中,東羅馬皇帝採取反對的立場,主動毀滅聖像,並下令禁制在教堂內放置聖像。但羅馬教宗卻極力維護使用聖像的傳統,並抗議政權插手於宗教事務中。於是,問題便演變成政教之爭,並構成了東西教會分裂的原因之一。後來,也是公教和新教明顯地有分別的地方。 天主教曾經歷聖像之爭,結果仍保留了聖堂內的雕像及繪像,並具有傳授教義及聖經故事的任務,在羅馬天主教的聖堂裡,除了每日記念不同的聖人,以經文呼求聖人代禱、誦讀及宣講聖人的行實外,也透過塑像、圖像和彩繪玻璃窗來呈現聖人的生平。此外,也會在祭壇下安放聖者的遺髑。 香港這座聖堂內的雕像與彩繪玻璃,並沒有像中世紀的主教座堂一般以描繪聖經故事或傳授教理為目的,卻絕大部份是聖人的造像。這表示聖堂的塑像或圖像主要不是作為傳授教理的教材,傳授教理這工作是由專職的傳道人員在聖堂外負責講授。聖堂便專責作為敬禮的場地;塑像或圖像只為了鼓勵人效法聖人的榜樣,並藉著聖人的行實來演繹及生活出福音的精神。這些聖人以遺髑、塑像、彩繒像等方式在這座堂出現。因為教堂是信眾集會的神聖地方,人們來到這裡是為著追求聖德,以聖人為榜樣並從中學習,以成聖作為人生目標。
遺髑
塑像 在聖堂石柱和牆壁上的許多聖人塑像當中,要算內殿主祭台四周的最為突出。計有宗徒的雕像兩個、主教及神學家三個,另外兩個教宗及一個國王。在各小堂裡都有聖人塑像。座堂兩側的牆壁上的壁龕裡亦擺放了八個聖人塑像。座堂近大門兩側的牆壁上有十四處紀念耶穌受難的苦路,也是以浮雕的塑像表達的。
彩繪 聖堂內共有數十個彩色玻璃長窗,其中十二個配有彩繪玻璃,內容大都以聖人為主。1923年安裝的彩繪玻璃長窗在聖體小堂側,其餘的都是戰後才安裝的,分別是1985 年安裝在亡者小堂側由潘志剛先生所贈的回聖史彩繪。在殉道諸聖小堂及福傳小堂的兩邊,分別於2001年及2007年才添置的彩繪是由藝術家張琦凱設計及製作,都以中國教會史為主題,打破了只以聖人為題材的傳統,而包括了一些具有歷史代表性而未被宣聖的人物。 |